娃娃半夜耳朵痛,有可能是这种病!
不少家长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娃娃患上了感冒,好不容易好了,半夜突然出现耳痛症状,且这种疼痛常常非常的剧烈,往往难以入睡,娃娃常出现明显的哭闹,这时家属常常带孩子就诊于急诊。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可以先给孩子口服布洛芬(如美林)止痛,待白天再行进一步检查、治疗,因为夜间急诊往往很多检查是不能做的。这种突发的症状,大多数情况下是娃娃患上了急性中耳炎;往往前期多有上感病史。
什么是急性中耳炎呢?
急性中耳炎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内引起的中耳黏膜的炎症。儿童咽鼓管较成人短、平、直,故儿童患病较多,据统计约有50%以上的婴幼儿患过本病。若治疗及时、正确,炎症消退后鼓膜穿孔多可自行愈合,听力多能恢复正常。若治疗不当,可遗留鼓膜穿孔、中耳腔粘连、鼓室硬化或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甚至引起相关并发症。
引起的病因
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前两者在小儿多见,而这些细菌也是感冒中最常见的细菌。
1.全身症状
鼓膜未穿孔,全身症状多明显,可有发热、畏寒、倦怠、食欲减退等,儿童全身症状通常比成人严重,可有高热、惊厥、腹泻、常伴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多明显减轻。
2.耳痛
为本病早期的主要症状,且多为半夜明显。患者感耳深部钝痛或搏动性跳痛,疼痛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额、颞、顶部、牙或整个半侧头部,吞咽、咳嗽、喷嚏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寐,烦躁。婴幼儿则哭闹不休。一旦鼓膜出现自发性穿孔或行鼓膜切开术后,脓液流出,疼痛立即减轻。
3.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耳可有搏动性耳鸣、听力下降。耳痛剧烈者,轻度的听力下降可不被患者察觉。鼓膜穿孔后听力反而提高。若病变侵入内耳,可出现眩晕和感音神经性聋。
4.耳道流分泌物
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浆液血性,以后变为黏液脓性。如分泌物量甚多,提示分泌物不仅来自鼓室,还有鼓窦、乳突等部位。
1.查体及耳内镜检查
耳周可有乳突尖及鼓窦区轻微压痛。乳突区皮肤部分患儿可出现轻度红肿。
2.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或耳声发射、声导抗等。
3.查血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有增多,多形核白细胞比例增加。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和通畅引流。
1.一般治疗
(1)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务求彻底治愈,防止发生并发症或转为慢性。一般首选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中可用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拉啶、头孢唑林、头孢克洛,二代中的头孢呋辛钠。鼓膜穿孔后,可行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参照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鼻部用药:如鼻喷激素、鼻喷减充血剂。
(3)清淡饮食,注意休息,对于全身症状重者予以支持治疗。
(1)鼓膜穿孔前
1)苯酚甘油滴耳剂滴耳,可消炎止痛。鼓膜穿孔时禁用,以免腐蚀鼓膜及鼓室黏膜。
2)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作鼓膜切开术: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鼓膜膨出明显,经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时;鼓膜虽已穿孔,但穿孔太小,分泌物引流不畅;怀疑有并发症可能,但尚无需立即行乳突开放术者。
(2)鼓膜穿孔后
1)可先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并拭干。
2)滴入滴耳剂,如0.3%氧氟沙星滴耳液、左氧氟沙星滴耳液、复方利福平液等,并耳浴10分钟左右;注意滴耳剂应为无耳毒性药物。
3)当脓液已减少,炎症逐渐消退时,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如3%硼酸甘油、3%硼酸乙醇等。
4)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大多可自行愈合。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可行鼓室成形术。
3.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鼻咽部疾病。
其实不是的。很多家长认为娃娃耳朵不痛了就是中耳炎好了,不需要再到医院复诊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急性中耳炎的恢复不是以耳痛的是否存在来确定的。一般来说口服药物的治疗周期是7-10天,所以规律治疗一个周期后,应该再到医院复诊,医生会根据耳部鼓膜的局部症状结合相关的听力检查来判断是否已经痊愈,有时还没有好,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直至痊愈停止复诊。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2.广泛开展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3.宣传正确的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喂奶应控制速度。
4.鼓膜穿孔及鼓室置管者注意耳道不要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