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话题

娃娃老是摇头、拍耳,到底是怎么了?

发布时间:2024-11-04 11:54:04 本文来源: 耳鼻喉科 供稿: 李文丽


  家长莫心急,耳鼻喉科来就诊。

  家长们可能遇到过这些情形:小孩子自己抓挠耳朵,有时单侧、有时双侧,导致耳部皮肤被抓破、流血现象;或者小孩子不自主地摇头、拍打脑壳,甚至出现耳道流水、流脓现象。这些无疑会让家长们心头一紧,自家娃娃到底出了啥问题!

  这些情形多见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他们还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不适。因此,家长们便格外焦虑,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常见的原因。

  首先,我们看一下耳朵的结构,临床上将耳分为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

  其中,外耳道是从耳道口到鼓膜之间的通道,外1/3为软骨性外耳道,内2/3为骨性外耳道。外耳道皮肤总体上比较薄,软骨性外耳道的皮肤富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所以这个部位容易出现像疖子、湿疹这样的皮肤问题。

  以下是一些导致宝宝耳朵不适的常见原因:

  1、耵聍栓塞

  耵聍,也就是“耳屎”,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它会自然干燥成薄片状,但有的会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过多或排出受阻,会聚集成团阻塞外耳道,引起耳痒、耳闷塞感或听力减退等不适。


  小贴士:家长尽量避免给宝宝掏耳朵,有可能会导致部分耵聍被推入耳道深处,刺激鼓膜,引起耳道不适,应由专业耳鼻喉科医师处理。

  2、外耳湿疹

  是发生在外耳皮肤的过敏反应,药物或其他过敏物质刺激以及湿热、毛织品、化妆品、鱼、虾、牛奶等均可成为致敏因素。急性湿疹极痒,伴有灼热感,多见于婴幼儿。可看到红斑或粟粒样小丘疹,继续发展可有小水泡,搔抓后若继发感染,还可出现小浅溃疡。

  小贴士:外耳道湿疹宝宝一定要注意保持耳道的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水和其他液体。局部有渗出时,可以用清洁的无菌棉棒轻轻擦干。及时寻求医生予以药物使用指导。

  3、外耳道疖肿

  是外耳道皮肤毛囊和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也就是耳道里的小脓包。通常是挖耳朵弄破了皮肤而引起的细菌感染,宝宝喝水少,皮肤干,耳朵里的皮脂腺分泌不正常时,也容易长这样的脓包。刚开始耳朵就会很疼,特别是张口、咀嚼东西时。疖肿成熟破溃后会有脓液流出,这时耳痛会减轻。脓肿成熟但未破溃者需由专业耳鼻喉科医生进行脓肿切开引流。

  小贴士:平时尽量避免给宝宝掏耳朵,避免增加耳道感染的风险。

  3、真菌性外耳道炎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耳疾病,是真菌侵入外耳道,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繁殖,引起的外耳道炎性病变。检查时可见外耳道有白色、黄色或者烟灰色真菌丝样物质,其状如薄膜或粉丝。大部分婴幼儿表现为耳痒不适,以抓耳为主要就诊原因。

  小贴士:避免在脏水中游泳,避免洗头洗澡时水进入外耳道。婴幼儿应避免接触家中有脚癣等真菌病家长的拖鞋、衣物、床单等。

  4、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中耳黏膜充血、肿胀、脓性分泌物增多、鼓膜充血外凸,甚至鼓膜穿孔流脓。好发于儿童,多见于冬春季,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局部表现为持续剧烈耳痛,严重者可伴有高热、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婴幼儿表现为摇头、搔耳、哭闹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上述症状减轻。

  小贴士: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若宝宝出现发热、哭闹、烦躁不安、睡眠不安、奶量下降时,尽快医院就诊,由专科医师来进行诊断治疗,切忌延误病情。

  5、分泌性中耳炎

  是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大约90%的学龄前儿童患过此病,发病年龄主要为6个月-5岁,是儿童听力下降的首要原因。婴幼儿有些表现为听力筛查未通过。

  小贴士:宝宝出现摇头拍耳、听力筛查未通过、听声音反应迟钝时及时就诊排查。

  三要!三不要!

  三要:

  1.宝宝出现摇头、拍耳情况,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咨询;

  2.宝宝出现搔耳、哭闹、烦躁不安时,要尽早耳鼻喉科就诊;

  3.宝宝出现听力筛查未通过或听声音反应不佳时,要及时耳鼻喉科就诊。

  三不要:

  1.不要自行盲目给宝宝挖耳;

  2.不要在脏水中游泳;

  3.洗头洗澡时,宝宝耳道不要进水。


  参考文献

      田勇泉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15-318.

  许郑敏,刘大波主编.临床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9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