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妈妈也需要......
“生完孩子,没有人关心我累不累、伤口痛不痛,每个人都在问我有没有奶,好像我不是一个人,是一头奶牛。”
其实对大多数怀孕生子的女性来说,从产房出来的那一刻,只是完成了生育第一步,作为“妈妈”的人生,其实才刚刚开始。身体的变化、身份的转变、第一次带娃的担忧……各种压力扑面而来,令人难以招架,只能躲在无人的角落里偷偷哭泣。
1、容易困扰产后母亲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疾病有哪些?
经过分娩,终止了将近40周的妊娠期之后,面对新生儿的出生,多数产妇会表现为兴奋、高兴、幸福感,但也有些产妇会表现为焦虑、压抑等。有的产妇因为理想中的母亲角色与现实中母亲角色的差距而发生心理冲突,或因为对新生儿性别及外貌不满意而感到失望;或想到将要承担的过多的母亲责任而感到焦虑;或因为家属注意力转移至新生儿而感到失落,有的妈妈可能会出现产后忧郁,严重的可能会发展为产后抑郁症、产后焦虑症、失眠等。
2、产生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疾病的原因是什么?
产后抑郁、产后焦虑发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它可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一、生理方面:比如遗传因素——有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家族史,可能会增加女性产后抑郁的风险;还有神经内分泌因素——分娩后,母亲体内雌激素水平会断崖式下降,从而引起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第二个是产科方面的影响因素:比如分娩期间和分娩后的并发症、难产、延迟分娩、第一产程过长、阴道助产术、手术等会给产妇带来紧张和恐惧,导致生理和心理压力增加。
以及新生儿情况不佳——如果新生儿出生的体质量不达标或有某些先天性疾病等都能加重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继而增加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
第三个是社会心理因素:比如母亲睡眠不足、育儿压力、夫妻关系不和睦、
妊娠期焦虑与抑郁、与公婆/父母关系等等。
3、出现哪些症状,就提示需要重视?
产妇在分娩后,如果经常出现情绪起伏大,容易哭、容易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遇到事情容易感到紧张担心、经常睡不着等,这些症状,就要开始重视其心理健康问题,以免发展为心理疾病。
4、如何自我调节?
(1)饮食与锻炼:保持均衡饮食,摄取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关键。在确保足够休息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锻炼,让身体释放内啡肽,这种自然的情绪提升物质对于缓解抑郁症状有着显著效果。
(2)丰富生活:妈妈可以分配时间进行个人兴趣活动,也可以尝试加入各种社区和组织,如母婴俱乐部、亲子教育班、育儿热线等。这些社区和组织可以提供各种专业和实用的建议和资源,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手妈妈更好地应对新的生活挑战。
(3)建立支持网络:与伴侣、家人、朋友保持沟通,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接纳可以提供给妈妈们至关重要的情感支持。也可以和其他新妈妈讨论经验、分享自己的感受,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母性角色,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我效能感。
5.什么情况需要看医生?
如果发现我们的产后妈妈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或过度紧张、时常感到焦虑担心、或经常因为生活中一些很小的事情发火,时间超过2周,则提示她们可能有心理疾病的倾向,这时候她们还可能出现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对宝宝失去兴趣;容易自责或自我否定;失眠;严重的可能经常出现跟死亡相关的消极想法等,如果妈妈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警惕了!及时到医院寻找专业医生帮助,早发现早治疗。
6、身边人如何帮助母亲?
(1)情感支持:倾听和理解她的感受,保持同理心和耐心,不要去批评和责备。
(2)建立健康的家庭氛围:一个支持性和积极的家庭环境对于产妇生理心理的恢复至关重要。
(3)保持亲密和伙伴关系:虽然孩子是家庭的新增成员,但保持夫妻关系的健康和亲密也非常重要。
(4)提供实际帮助:主动分担家务和照顾婴儿的任务。
7、给出一些心理健康建议
(1)不需要做完美妈妈
宝宝成长过程中,很多事情都不会像预想的那样完美。降低心理预期,自然就可以减轻一些负担。
(2)适当放松,出去活动
孩子休息的时候,新手妈妈也要尽量休息,在家可以听听音乐,看看剧,也可以多点出去走走,运动、逛街、逛公园都是不错的选择。
(3)正念:正念是一种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时刻,以接纳、无评判的态度观察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练习,这有助于减少压力,增强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的症状。相关的方法有音乐放松、冥想等。
(4)寻求专业帮助:在抑郁症状较重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在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物理治疗来战胜产后抑郁。
参考文献:
[1]吴迅.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治疗的研 究进展[J].科技风,2020(3 0):1 45-1 46.
[2]刘佳,刘小玮,林祎楠,等.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产 后抑郁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其生命质量调查[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 2,2 2(8):1 45 0-1 455.
[3]姚婷,余雨枫,李佳欣,等. 中国女性产后抑郁发生率及影响因素me-x-ta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3,39(20):3510-3515. DOI:10.3969/j.issn.1009-5519.2023.20.020.
[4]林颖,李小青,林姮,等.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24,48(3):317-321.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24.03.018.